政治生活专题的两大备考要点
历史特级教师 谭方亮
2010年全国16个省区(市)实行新课程高考,与历史有关的试卷共8套文综卷、3套历史单科卷。其中,黑龙江、吉林、宁夏、辽宁、陕西和湖南六省区使用新课程全国卷(以下简称全国卷),北京、山东、广东、天津、安徽、福建、浙江使用地方自主命题的文综卷。此外,上海、海南和江苏各有一套历史单科卷。本文着眼于必修一(政治模块)在全国8套文综卷和江苏历史卷中的试题,力图从中洞察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以正确指导同学们高效复习。要想高效复习必修一,就要做到两点:一是明确2010年的考情,二是掌握备考的方法。下面笔者就从这两点阐述。
一、2010年高考对必修一的考查
选择题 | 分值 | 非选择题 | 分值 | 总分 | |
全国卷 | 西周分封制、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的主要表现、美国独立战争、百团大战、20世纪80年代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甲午海战与历史资料的信度 | 24 | 24 | ||
北京卷 | 汉郡国并行制、全民族抗战、平津战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6 | 16 | ||
天津卷 | 雅典平民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社会因素(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抗日战争爆发 | 8 | 法制与社会 | 40 | 48 |
广东卷 | 宗法制、宋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殊关系、法国共和政体确立前政治局面复杂、美苏意识形态的对立 | 16 | 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与工人群体的地位等 | 9 | 25 |
山东卷 | 宋朝相权的变化、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化、光荣革命使英国结束了王权专制 | 12 | 西南地区的开发 | 11 | 23 |
浙江卷 | 唐朝科举制、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孙中山的革命言论 | 12 | 美国三权分立 | 26 | 38 |
福建卷 | 唐朝三省六部制、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体现的共同原则、《十二铜表法》、巴黎公社、不结盟运动、苏联解体 | 24 | 24 | ||
安徽卷 | 郡县制、辛亥革命的爆发、国民革命、人权宣言、上海合作组织 | 20 | 中国外交 | 28 | 48 |
江苏卷 | 西汉郡国并行制、九品中正制、元朝对西藏的管理(设宣政院)、威海卫战役、百团大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罗马法重视法律程序、英国议会权力高于王权、二战后世界格局的重建 | 27 | 对辛亥革命的界定、五四运动的影响 | 9 | 36 |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0年高考对政治模块的考查情况。
1.政治模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对而言,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中,政治模块在高考中享有独特的地位,天津卷和安徽卷中该部分的分值差不多占到了全卷历史部分的"半壁江山"。
2.主干知识考查方向明显
2010年高考对政治模块的考查,章的覆盖率达100%,覆盖面广,这说明高考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这一部分的高频考点有:分封制、郡县制、君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分散、全民族抗战、甲午中日战争、英国政体的特点、美苏对峙、罗马法。这些既是各章节的重点,又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深入理解的核心内容,是教材的主干知识。
3.选择题的材料以评述类为主
8套文综卷中政治模块的选择题,近90%的题目都是新情景题,通过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类型多样,题材丰富,来源广泛,其中评述类材料在2010年高考中"亮相"较多。
还有一类材料要特别引起注意,如下题的材料。
(2010·山东卷)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该题提供的材料是某学生的课堂笔记实录,是对某一事件正反两方面的评价,要求学生判断出他的学习内容。这种材料在高考试卷中首次出现,很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今年高考历史试题的一大亮点。
4.主观题注重大跨度、宽视野、高概括
天津卷历史部分第12题涉及唐律、明律、《拿破仑法典》、民国时期颁布的法规和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围绕一条主线--法制与社会进行命题,体现了高考注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命题特点。
安徽卷的"中国外交"题通过引入清朝前期、清朝后期和新中国的外交素材,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中国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外交特点和成因的掌握程度。
这种题型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跨越不同时段、不同地域,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答好这类题学生要有大历史观,拥有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对知识融会贯通。
5.周年性历史事件、社会热点成为命题的重要关注点
周年性历史事件在试题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如2009年是平津战役胜利60周年、中美邦交正常化30周年,2010年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60周年、百团大战爆发70周年、威海卫战役爆发115周年等,这些周年性历史事件都已入题。浙江卷第39题美国制度创新折射出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这在广东卷第38题社会群体的兴衰、天津卷第12题法制与社会中反映出来了。西南大旱也让命题者关注了,山东卷第29题(西南地区的开发)体现了命题者的用意。
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进行复习备考
看一组题:
(2010·天津卷)《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10·北京卷)"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同样考查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觉醒,但两题[JP3]的呈现方式不一样,一个从历史的角度叙述了日本侵华促进了中国人的观念由"家族"到"民族",另一个从现实层面概述了日本全面侵华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这两道题的命题思路"形散而神不散"。
2010年高考中类似这样的题目还有很多,如:广东文综卷第14题(通过唐宋两朝谏官的产生方式和评议对象的不同考查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和山东文综卷第10题(通过中央政府机构的变化考查君权对相权的制约)都是考查北宋君主专制的加强;全国卷第25题和安徽文综卷第14题均考查秦郡县制的影响;全国卷第33题和江苏历史卷第10题均考查百团大战,一个侧重于考查战争指挥者的统率才能,另一个侧重于考查战役的特点。
上述题目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对知识的掌握应是全方位的,应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多角度训练。
针对2010年高考的这些新特点,我们在复习中要重点抓4点:全、准、活、补。
1."全"--理清基本线索,全面掌握知识
历史学科的基本规律是知识点零碎、阶段特征明显、知识的纵横联系密切,总体可以说是繁而不乱。复习时要理清基本线索,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切实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以2007年出版的人教版教材为例(本文同),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共有八课,内容繁多。如果只注重对单个知识点的复习,则不能掌握这一单元的核心内容。如果理清基本线索,就会达到事半
2."准"--理解基本概念,系统掌握知识的内涵与外延
历史知识是由一个个的历史概念组合而成的。历史概念分为两部分:理论部分和史实部分。
理论部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共同特征的理论概括,重在对规律、特征、本质的总结。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个概念的理论部分包括:
历史概念的史实部分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包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时间、地点、原因、人物、内容、经过、结果、影响等,即“事件本身+前因后果”。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个概念的史实部分包括:
3.“活”——注重知识迁移,学以致用
在掌握教材主干知识的前提下,要大力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1)重新整合教材知识,做到对教材知识烂熟于心。同学们应经常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整合,以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如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 ①数字法整合
“32133” “3”: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下的三大政策 “2”:20世纪50年代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两次会议 “1”: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一个标志 “3”:20世纪70年代开创外交新局面三件大事 “3”: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三个建树 ②阶段法整合
20世纪50年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0世纪70年代: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坚持睦邻友好 ③类别结构法整合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