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考试即将到来,同学们肯定很关心关于高考的各种考试经验,福建高考网小编为大家收集了“祝云天: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高考分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距离2016年高考越来越近,当所有考生都奋力在备考冲刺阶段时,高三家长也进入到了紧张的陪伴孩子高考路上。4月16日,高考全科辅导名师祝云天老师针对考前“如何最大限度提高高考分数”这一家长孩子普遍关心的问题,与高三家长通过搜学网高三家长俱乐部这个平台做了深入地沟通和交流。本场讲座从高考命题规律、全面审视备考不足、如何制定具体计划、调整心态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指导。
全面审视自己在备考中存在的不足
对于高三学生,巩固是提高的基础,提高首先就是要全面审视自己在备考中存在的不足。只有知道自身的不足,才能有效提高分数。
首先,主干知识掌握的好坏,对学生备考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备考中应该注重自己主干知识是否欠缺,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在学习中如果存在误区并且是自己拿不了的分,在临考时就可以果断放弃。不管是哪个地方的高考,他都有一个规律,掌握命题形式是取得高分的关键。比如名词考7个,形容词和副词考3个左右,动词和词组考8个左右,这就是规律。也就是说学生要背单词的话,我们是不是就应该把高考的词汇容易出现错误的词语给归纳一下、总结一下,这个方向上我们就是能抓住主干知识。
其次,盲目的做题,完成作业是对学生来的一种摧残。从时间上看,距离高考仅剩52天时间,52天除以6,每科不到9天的时间。 9天的时间上课、做题、完成作业、考试,再加上自己的情绪化,属于自己的时间就很少了。因此,祝云天老师建议大家静下心来思考,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去找资源,合理的利用资源。很多学生越是到临考前就越容易陷入到题海战术中,最后发现原来错过的题再次出现还是会出现错误。原因就在于做的题记不住,不能形成体系,都是盲目训练,盲目做题。平时我们做所有的试卷,都是让我们增长见识,题型方面都见到些什么类型的题型,知识点方面,表达上都会有什么新方式和区别。
第三,现有学习方向,能否适应高考。我们应该去研究现在的题型,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应用题是否已经退出了高考舞台,有哪些命题方式成为了高考走向。对新的题型一定要学会总结,不断的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和进步。所以方向不是一味的注重考纲,因为考生很难把大纲解读好的,所以说回归大纲、回归课本、回归基础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空话。因此,作为学生来说掌握考试方向和学习方向才是重中之重。
第四,如果说对高考失败的学生进行总结的话,肯定会有好多学生失败是性格的因素导致的。很多学生不是在考试心态上出现问题,而是个人性格上就会由于自身很多原因和局限。
他总是在自己的圈子里。建议大家静下心来,把自己的不足,性格方面的因素放在首位,是否存在自己决断和现实差距太大,只有在这个方向上,我们才能完善。
如何更好的研究高考命题规律
高考时一项常规性的考试,在命题上有自身的规律。因此掌握了高考命题规律就相当于抓住了主干,抓住了重点和大部分知识点。例如对文科历史试题的统计中,政治史占40%以上,经济史30%以上,思想文化史18%左右,其余比重非常少,抓住这几大得分点不能动摇。把命题规律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做相关的题形就是专项训练,抓住主干。
比如说理科物理的部分,大学老师命题的时候,有几怕,第一怕就是出的题大家都会,第二就是出的题大家得不会。在这个方向上,我们考什么?肯定是以一个主干知识为延伸的,在大学中能用到的理论,在中学中也是很重要的功能守恒,结这些题的时候,就会有好多题形。在这个方向上,也就是说明白高考的命题规律,还有知识点的体现形式。每天掌握一类的非主干知识的题,然后再用一周的时间,攻克这个学科中主干知识的型,计算一下,这一个月的时间,能把整体水平能提高好几个档次,也就是说每科都能提高好几个档次的话,那我们总成绩是不是就上来了。这就是高考,这就是有可能学生在一个月之内能上100多分甚至更多。学生在最后这50天的时间,有好多事能做,也有好多方向能把握,当然了,这个成绩还是能大幅度提高的。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制定计划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计划,但是又有很多学生在备考过程中都会遇到计划赶不上变化的问题。但是做一个有计划的人对于我们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工作都是一个良好的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学科很复杂、很困难,主要是因为性格上贪多,再加上做计划不合理,不切合实际,没法执行。但是,合理制定计划上把握不住的话,往往结果就是失去的更多。因此,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计划,各科计划。有效的训练和巩固的方法是检验计划成败的助手。值得强调的是现有成绩不好,想要用一两天提升成绩的念头必须要断掉。我们做任何事情也好,就是在于一个字,悟,感悟的悟,把这个拆开来就会知道,左边是心,右边是五,五下面放一个口什么意思,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用心,用心思考五遍以后我们再用嘴说,这叫悟。
高考也是不断感悟、不断成长的过程,参加过高考的学生有多大的收获,自己把内心说成一种悟。那我们对孩子的培养,不仅仅是高考这一阶段,还是在未来,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有一种念头是不对的,就是说成绩不好,我想找一个奇方异法来提高是不对的,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明白三个关键词:意识、目标、方法,方法是排在最后的,必须对自己有一种好的意识,对自己学习有一种好的思考,在这个基础上,你再去合理的定目标,制定计划,最后不断的完善,不断实践,想方设法把这个目标给完成了,这才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这个系统的过程,制定计划的时候,就有帮助了。在我们有效训练的时候,千万记住,我不可能通过一两套题,我成绩就马上上来了,因为你没有悟,做题成绩不能上得来,盲目做题更上不来,必须要做,把这个题做精、做活。这才叫有效的训练。
调整心态
最后一个方面内容,就是调整心态的方法。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希望不大了,没法提高了,是很容易放弃的。高考除了平时训练合理以外,高考方向把握以外,最后的就是调整心态的方法,考试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你走的更远。心态的调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个就是高考会准时到来,不管你担心也好、焦虑也好,它得会如期的到来的,人最后能拥有奇迹,拥有奇迹的人,他拥有两个字,充实。那我们别想着高考那么远,五十天很近,我们也把它当成很远,今天尽量充实自己,比如说上课的时候学到好多东西,做题的时候悟到好多东西,考试的时候提升了速度,我觉得高考原来如此,是这样的美丽,人生的经历也是如此的美丽,当成人生的经历,当成人生追梦过程中的一种历程。
第二个方法,千万不要想着高考题难,或者高考题浅,高考题难和浅跟你适应不适应是两种概念,高考题难对大家都难,高考题浅对大家都浅。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竞争性很强。我们要想考好高考,首先在基础上,不管试卷难还是浅,都能适应好。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把题型准备好了,知识点已经是完美无缺了,速度也练上来了,看到这个题就有思路了,那我们高考难题肯定是少部分。
第三个,身体锻炼得需要,千万不要那几天心里一紧张,生病了,免疫力下降。这段时间得锻炼,学习是注重效率,你不可能每天时间都花在这上面,你看每天充实不充实,内心的充实和身体的充实是两个方面的,我们首先让身体充实了,高考对十七、十八岁的孩子来说,身体活力多好,你整体把自己弄的身心疲惫的,那我们效率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身体的话,每个人做什么都做不好。
最后,每个人要细心、慎重。我们做每件事情,想每个问题尽量的慎重一些。比如说我这个文章结构上要慎重,文章的内容上要慎重,文章的表现上要慎重,表达上要慎重。最后我们肯定是在慎重身体了,慎重分析了,慎重表达了,你最好的形式展现给高考。
下面将讲座过程中家中们提出的问题,专家答疑汇总,更多答疑汇总关注高三家长俱乐部。
高三家长俱乐部家长:您好祝老师,我家考生是男孩,文科,数学成绩一直很低,我发现他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做题少,政治题背会了,但是不会运用,还有50天高考了,让孩子在这个上面怎么做,才能尽快的提高成绩,谢谢。
祝云天:首先我看到这个问题,我觉得不乐观,对哪科不乐观呢?不是对数学不乐观,是对政治不乐观,我在博客上已经强调过是反对背书,死记硬背,为什么反对死记硬背呢?比如说政治题,不是说你把它背上来就能解决问题了,我们这个学不会致用那肯定不行,那我们的政治到底怎么学呢,我首先觉得我们要理解,我就觉得政治方面,还有历史方面,传统的背诵,传统的死记硬背肯定是不能适应高考,高考也不会说你背这东西,考试的时候头脑会一片空白,用不上来。在理解的基础上得思考。我建议这位家长,让孩子看看我博客中的很多专题,比如物价上涨的专题,有哪些大体术语,有哪些问题的形式,我们这个知识点体现怎么样的,审题怎么样的,这是一系列的过程,谢谢。
高三家长俱乐部家长:我是辽宁文科考生的家长,女孩,请问祝老师,为什么孩子一到大型的考试水平总是发挥不出来,孩子平时有强迫症的毛病,一道题答完了,总是不放心,老是怀疑自己做的是否正确,一到大型的考试孩子就很紧张,总是怕答不好,怎么样去解决呢,谢谢老师。
祝云天:首先我们要解决两个方面问题,让孩子明白,我们为什么来考试,考试是干吗来了,我们考试就是不断的完善自己,而不是证明自己,不是跟谁比较。这个世界上,我们能做自己能做的,但是不能要自己想要的,谁不想要好,谁都是想满足自己的欲望,然后能得多少分。家长可以跟她说,我们通过这次考试,我们哪些方面需要完善,而不是证明。这是第一个方面,心态的原因。第二个方面,我觉得这个学生训练的不合理,只要是训练合理,这个题审题对了,抓住主干了,那这个题我一看就会了,肯定对了。就是平时练的不能保证都对,或者说平时在练习过程中,有些题他自己做对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对。也就是说只知所以然,把这个题的体系,包括知识点展现、延伸、联系,还有解题方法都练好了,我相信这个问题容易解决的,祝你进步。
高三家长俱乐部家长:祝老师你好,你辛苦了,我孩子是理科,现在成绩在一本线上多一点,学习的话高一高二还好一些,高三有些下滑,特别是理综私下做卷子也还好,一到考试时老是不够,时间够了,正确率不高,这次二模考试不佳,孩子有点沮丧,我也非常的着急,我觉得他的能力还是有的,老师也是这么认为,因为最后这道物理题,全班就他一个人做出来,但是总分才考220多分,孩子说自己 学习方法不当,我现在也不知道,究竟是粗心还是方法不当,还是要加强试题的训练,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难题呢,请教祝老师,非常感谢。
祝云天: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一个故事,就是打乒乓球,你看对水平不高的人之间打比赛,如果说一个人水平是相当相当高一点,一个人水平不高,你想把他打横扫了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他总是出其不意的打一个球过来,让你接不着,我们这个考试也是这样,出其不意的题总是有学生能做出来,但是他总分不高,跟我们打乒乓球一样的,就是同样的道理,我相信家长应该理解这个问题了。如果说你跟一个人打乒乓球,打多少个球,总会有几个球你非常非常出色,这个球是无意中的,你也不知道哪个球打的出色。但是我们回过头想想,比赛赢不下来,就等于考试没考好一样,原因就是说白了基础差,基本功不足,那基本功不足的话,对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不是说他缺少方法的问题,什么原因呢?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基本功不足。老师说他很聪明,那我也是觉得这个孩子能把部分的题,全班都不会做,他能做出来,那我也觉得他挺聪明的,他能力也是有的,但是从这个基本功里面,能看出来我们有好多大量的事情要做,我建议这个学生高考之前,如果要想学理综的话,抓基础知识看一下,基础知识不是说看书就行,比如说力学与运动这个专题,我们在这个考点上,它有哪些题容易考,把一般常考题给总结一下,然后这个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往下理一理,我相信还是能解决问题的,谢谢家长。
高三家长俱乐部家长:我们来看下面的这个问题,这位叫做静如秋叶的辽宁理科考生的家长,他说祝老师你好,谢谢你的讲座,我想请教一下关于理综的问题,我女儿理综的各科在以前分开考的时候成绩还不错,但是从上个月开始,一起考时成绩就不好了,也就在200分左右,我很着急,请问关于理综怎么回答应该更科学或应如何去提高分数呢?
祝云天:这个问题我们在北京也常会遇到,就是分开考的时候成绩还不错,但是合起来考的时候,成绩就不好,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方面就是心态受到波动了,他这个分值大了,分开考的时候,一个选择题也就一两分,多的也就三分,错就错吧,这个合起来考的时候,一个选择题六分,一道大题的话二十多分,也就是说他怕错,越是怕错的时候,他这个水平就发挥不出来,做题就慢做题慢肯定有好多这个题答不完。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肯定要提升速度,提升速度这个理综这个题跟单科考不一样,比如生物一个选择题,它是考分块的知识,理综卷上的生物选择题,每个选项都是一个知识点,那也说分开考的时候,他单个知识掌握的很好,体系化的知识就没掌握好,那我们怎么办,我觉得多练一练的话,这个学生的成绩还是能提升的。
高三家长俱乐部家长:我是辽宁理科的家长,孩子在二模语文的排名下降很多,古诗背诵丢两分,后面时间不多了,背诵这一块下工夫还可以吗?另外孩子古文阅读和实用型阅读,标准总是觉得不能理解,有时候答案从原文中就能找到,几乎是原文的表述加一些概括,而有时的答案全部是概括内容,不写原文的陈述,考试时候应该怎么处理呢?
祝云天:首先从语文这个角度上讲,这个学生遇到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从教学方面上讲,这个学生学语文是功利化、形式化的东西多,刚才讲座的时候也讲了,不可能有一种方法,即使说把这个所有的答题方法总结一下拿过来,对咱们这个孩子来说,还不实用的。
我刚才提到一点,我们对语文要重新审视,你看背诵这一块,你花那么长的时间背诵,如果说我不背的话,最多也就扣2分,那我们这个古诗文鉴赏,还有现代文阅读,还有作文,随便改变一下子,他提高就不是2分,甚至12分、22分,是这样的一个情况。首先我可以肯定,这个孩子平时阅读量是很少,比如说其他的报纸、杂志我相信看的少,他精读也没系统的读过来。那我们现在文章,就是做题不能再注重文章的题目的数量,应该从质量,我们要静下来审题分析,你看要知道人家的写作方式、写作目的。只有这样的话,你才能抓住得分点,找到答案。不是说他掌握了什么方法就行了,他应该加深理解。喜欢上这篇文章,语文素养决定他未来的好多走向,阅读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福建高考网 温馨提示:以上便是关于“祝云天: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高考分数”的详细内容,更多关于高考考试经验、高考考试技巧、高考考试心得等相关内容,请访问福建高考网【http://www.555edu.com/beikao/】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