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开始试点建设迄今为止,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定位最高、资助力度最大的科学基金项目。
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专家,对2022年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进行现场考察审批。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吉林大学、燕山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多所高校官宣,该校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通过现场考察,专家组讨论决定,建议立项启动。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定位于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金字塔尖端,每年资助数量非常少,获批的高校无疑在该学科领域拥有顶尖科研实力。而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获批,也为高校的科研平台发展带来更强大的助力。
据高绩统计,截至目前,共计28所高校获批立项46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2016-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高校获批清单(统计截至2022.9.30)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批准金额(万元) | 获批年份 |
1 | 科学计算与机器学习 | 张平文 | 北京大学 | 6000 | 2022 |
2 | 女性生殖衰老与生育力重塑 | 乔杰 | 北京大学 | 6000 | 2022 |
3 | 化学重编程调控细胞可塑性 | 邓宏魁 | 北京大学 | 6000 | 2022 |
4 | 本能行为及其相关精神疾病的机制和干预研究 | 陆林 | 北京大学 | 6000 | 2022 |
5 | 海-陆-气系统与北半球中高纬极端天气气候 | 张人禾 | 复旦大学 | 6000 | 2022 |
6 | 泛血管介入复杂系统 | 葛均波 | 复旦大学 | 6000 | 2022 |
7 | 低压低氧环境下人类复杂性状的表型组分析与系统解构 | 金力 | 复旦大学 | 6000 | 2022 |
8 | 信息超材料 | 崔铁军 | 东南大学 | 6000 | 2022 |
9 | 分子筛催化材料的分子工程学 | 于吉红 | 吉林大学 | 6000 | 2022 |
10 | 材料高压调控 | 田永君 | 燕山大学 | 6000 | 2022 |
11 | 抗骨衰老的生物材料与技术 | 刘昌胜 | 华东理工大学 | 6000 | 2022 |
12 | 柔性电子 | 黄维 | 西北工业大学 | 6000 | 2022 |
13 | 化工纳微尺度过程强化 | 陈建峰 | 北京化工大学 | 6000 | 2022 |
14 | 未来城市交通管理 | 高自友 | 北京交通大学 | 6000 | 2022 |
15 | 超深特深层油气钻采流动调控 | 孙金声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6000 | 2022 |
16 | 近地空间天气多尺度过程和机理 | 窦贤康 | 武汉大学 | 6000 | 2021 |
17 | 病原体与宿主基础科学中心 | 舒红兵 | 武汉大学 | 6000 | 2021 |
18 | 海洋碳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 焦念志 | 厦门大学 | 6000 | 2021 |
19 | 烃类化合物不对称催化转化 | 冯小明 | 四川大学 | 6000 | 2021 |
20 | 神经系统疾病致病机理的研究和干预 | 张明杰 | 南方科技大学 | 6000 | 2021 |
21 | 石墨烯制备科学 | 刘忠范 | 北京大学 | 6000 | 2021 |
22 | 核酸信息材料 | 樊春海 | 上海交通大学 | 6000 | 2021 |
23 | 智能互联系统的系统工程理论及应用 | 梁樑 | 合肥工业大学 | 5000 | 2021 |
24 | 机器人化智能制造 | 丁汉 | 华中科技大学 | 6000 | 2021 |
25 | 高阶全驱系统理论与航天器控制技术 | 段广仁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6000 | 2021 |
26 | 肿瘤物质与能量动态的介尺度研究 | 吕志民 | 浙江大学 | 6000 | 2021 |
27 | 功能介孔材料 | 赵东元 | 复旦大学 | 6000 | 2020 |
28 | 自主智能无人系统 | 陈杰 | 北京理工大学 | 6000 | 2020 |
29 | 重大心脏病的起源和干预 | 陈义汉 | 同济大学 | 6000 | 2020 |
30 | 能量代谢与健康 | 宁光 | 上海交通大学 | 6000 | 2020 |
31 | 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 | 王会军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6000 | 2020 |
32 | 多场多体多尺度耦合及其对海工装备性能与安全的影响机制 | 李华军 | 中国海洋大学 | 6000 | 2020 |
33 | 数字经济时代的资源环境管理理论与应用 | 陈晓红 | 中南大学 | 5000 | 2020 |
34 | 超常调制特种金属材料 | 魏炳波 | 西北工业大学 | 6000 | 2020 |
35 | 肿瘤的分子变异与微环境 | 詹启敏 | 北京大学 | 8000 | 2019 |
36 | 空气主份转化化学 | 席振峰 | 北京大学 | 8000 | 2019 |
37 | 物质转化制造过程智能优化调控机制 | 钱锋 | 华东理工大学 | 8000 | 2019 |
38 | 卵子发生和胚胎发育的调控 | 孟安明 | 清华大学 | 8000 | 2019 |
39 | 计量建模与经济政策研究 | 洪永淼 | 厦门大学 | 6000 | 2019 |
40 | 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 方精云 | 北京大学 | 8000 | 2019 |
41 | 多相介质超重力相演变 | 陈云敏 | 浙江大学 | 8000 | 2019 |
42 | 高温超导材料与机理研究 | 王楠林 | 北京大学 | 18750 | 2018 |
43 | 能源有序转化 | 郭烈锦 | 西安交通大学 | 18750 | 2018 |
44 | 分子聚集发光 | 唐本忠 | 华南理工大学 | 18000 | 2017 |
45 | 材料的关联重构与高效能 | 南策文 | 清华大学 | 18000 | 2017 |
46 | 天然免疫与炎症疾病 | 曹雪涛 |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 | 19000 | 2017 |
北大、复旦领先,部分非“双一流”脱颖而出
从获批高校来看,这28所高校,除今年刚获批的燕山大学外,其余27所高校全部是“双一流”。北京大学获批9个项目,遥遥领先;紧随其后的是复旦大学,获批4个项目;华东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各获批2个项目;其余19所高校各获批1个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础科学中心试点建设前三年,资助数量非常少,但每个项目资助金额相当高。北京协和医学院在2017年获批的“天然免疫与炎症疾病”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获资助金额高达1.9亿,是历年资助金额最高的项目;其次是2018年获批通过的北京大学“高温超导材料与机理研究”项目和西安交通大学“能源有序转化”项目,资助金额均达1.875亿;清华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在2017年获批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资助金额也高达1.8亿。
此外,在28所获批高校中,有2所高校格外引人注意。南方科技大学在2021年获批项目时,是当时唯一的非“双一流”高校,南方科技大学在2022年才成功入选第二轮“双一流”。从今年目前官宣情况来看,燕山大学作为唯一非“双一流“成功获批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同样展示了强大的科研实力!
南方科技大学
成立仅十年的南方科技大学,2021年获批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神经系统疾病致病机理的研究和干预”,也是深圳市获批的第一个基础科学中心。该项目的负责人是结构生物学家张明杰院士,在相变领域位于领军地位,曾获得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学者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生命科学领域顶级奖励“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等。
该项目由南科大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团队共同承担。项目聚焦蛋白质相态调控这一前沿领域,项目的实施有望在生物、化学及医学交叉领域取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培养国际一流的中青年科学家,形成有重大影响力的基础科学中心。首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启动,将带动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生命科学的研究,也将为南方科技大学在中国南部建立起人才高地,为国家的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张明杰院士团队
图源:南方科技大学
燕山大学
近年来,燕山大学在人才和科研方面突破不断,四年来,新增中科院院士2人、国家级领军人才40余人;首次获得陈嘉庚科学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在Nature等三大顶级期刊和子刊发表论文14篇;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数量增至4个……
此次获批基础科学中心的项目负责人材料学家田永君院士,多次携燕山大学硬核“出圈”。2010年,田永君教授课题组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2014年均入选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近几年多次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及其子刊发表研究论文;2021年8月,田永君院士课题组重要进展获人民日报、新华社、参考消息等央媒密集报道,“我国成功合成可划伤钻石的新型材料”相关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榜首。在田永君院士带领下,燕山大学在超硬材料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截自“人民日报”公众号
院士领衔,汇集高端人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基础科学中心的项目指南中提到,项目申请的人的条件之一是:学术带头人作为项目申请人,应当是本领域国际知名科学家,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据高绩统计,2016-2022年期间高校基础科学中心的项目负责人共45位,其中40位是院士,4位是国家杰青,项目规格之高可见一斑。
在历年获批名单中,多位项目负责人为高校“一把手”,或曾任高校党委书记或校长。如复旦大学“低压低氧环境下人类复杂性状的表型组分析与系统解构”基础科学中心负责人是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院士;武汉大学“近地空间天气多尺度过程和机理”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为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院士;合肥工业大学“智能互联系统的系统工程理论及应用”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是合肥工业大学原校长梁樑……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项目负责人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依托单位是此前任职的高校,如2020年获批的“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基础科学中心,依托单位是北京理工大学,项目负责人则是现任同济大学校长的陈杰院士。陈杰,本硕博均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历任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主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科技处处长、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校长助理、党委常委、副校长,2018年7月起任同济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
图源:同济大学
与此类似的还有,华东理工大学“抗骨衰老的生物材料与技术”基础科学中心负责人刘昌胜院士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北京大学“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方精云院士现任云南大学校长,中南大学“数字经济时代的资源环境管理理论与应用”基础科学中心负责人陈晓红院士现任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
陈晓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2022年毕业典礼上发言
图源:湖南工商大学官网
此外,从获批项目涉及的学科领域来看,涵盖了物理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航天科技、人工智能等多个交叉领域。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瞄准国际科学前沿,超前部署,充分发挥了科学基金制度的优势和特色,期待他们取得更多世界一流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