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持相对稳定,减轻应试负担
数学试卷结构稳定,题型、题量保持不变。难度配置延续了往年分步设问、分散难点的做法,总体难度稳定,各类题型呈现“入手容易、拾级而上、螺旋递进”的风格,设计力求利于学生数学水平正常的发挥。适度运用数学符号语言来准确刻画数学问题,试题叙述简洁、规范,文字表述、符号表示及图形设置自然流畅,体现了力求考查数学思想,减轻学生应试负担的用意。
二、突出双基考查,关注探究应用
试题坚持全面考查与突出双基相结合,注意覆盖高中数学的主干内容,以支撑高中数学学科知识的主干内容,如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数列、不等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导数及其应用,为考查的重点。严格做到不超纲、不打“擦边球”,关注并处理好新旧课程的不同要求,新增内容的零点及零点存在定理、函数模型应用、三视图、算法初步、茎叶图、合情推理等知识点在试卷中占有一定比例。
关注探究应用有助于学生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理(22)题采用开放式的形式进行设问,旨在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文(16)、理(17)、理(19)题分别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商家销售预测、体能测试、摸奖促销等为背景设计成应用题,力求既贴近学生实际,又富有时代气息。
三、倡导通性通法,强化理性思辨
倡导通性通法是高考命题的一个基本理念,各类试题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构思的原创化、叙述的通俗化、解题的大众化,着力在考通法、考基础、考能力上下功夫,做到重点内容常考常新,试题不偏不怪,通法为主,解法多样,但考生要准确无误地完成解答,则又需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核心价值所在,是数学知识的精髓,以思维为核心,能力为导向是高考数学命题长期的追求,今年的试卷仍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与强化,大量试题涉及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价转换等数学思想方法,如文(7)、(8)、(9)、(10)、(13)、(17)、(20)、(21)、(22),理(6)、(7)、(8)、(9)、(10)、(12)、(13)、(16)、(19)、(20)、(21)、(22)题均涉及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方法;文(10)、(17)、(20)、(21),理(9)、(10)、(16)、(17)、(19)、(20)、(22)均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含量,着力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凸现其数学本质。
四、大题重创新,自选题重区分
坚持在考生背景公平、内容熟悉的核心知识内设计大题,用多题把关、分散难点的方式调控难度,在创新设计上体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感觉。如理(10)题是从学生熟悉的图像与坐标点出发,通过集合语言描述,构造成有一定思维量的创新题;理(20)题从学生极为常见的长方形翻折着手,把两次翻折后改造成颇有难度的立体几何问题,使考生似曾相识,又不乏新意;理(22)题第二问将函数的三个现有极值点在数轴排列后,进行开放性设问“能否存在第四点,使它们适当排序后成等差数列”,使题目不落俗套,成为创新题。创新题型的考查,意在期待数学教学摒弃题海战术,让学生在学习时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模拟,回归数学教学的本源。
自选模块试题是新课程高考的特色之一,数学自选模块试题综合了多种因素,既考虑了区分度,又考虑了学科特点,在难度与题型上作了微调,解题要求略有提高,两道试题设计难度持平。
五、正视文理差异,定位能力目标
新课程实施后,文理差异十分明显,命题正视文理学生的在学习内容、学习能力、迁移应用的差异,定位各自考点。全卷文理相同题3题,姐妹题5题,完全不同题14题,理科注重考查推理论证与理性思维,文科侧重于简单的推理和数值运算。在抽象思维、运算求解、空间想象、问题解决等方面,与理科相比都作适当降低。在同样的知识点处,通过移植改编、错位排列、构造新题等手法编制文科试题,实现命题目标。如文科第(21)题与理科(22)题均是与函数极值、等差数列有关的问题,但文科侧重于对常量与定序处理等基础知识的考查,理科侧重于对变量与无序处理能力的考查,突出其思维层次的高要求。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