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五四运动
【导读】本考点命题的重点是对典型概念的考查。应重点掌握的内容: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的背景及其意义。
(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2)五四运动的经过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导读】党的建设与发展是高考历史考查的重点。本考点的重点内容是中共诞生的背景、二大民主革命纲领。注意从中共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来把握中共成立后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试题举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负责人( )
A.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B.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
C.主持了中共"一大" D.出席了中共八七会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与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者,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推动和指导了五四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张国焘主持了中共"一大";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共八七会议。因此,正确答案为B。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4)工人运动的高潮
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导读】本考点在高考中多以选择题出现,命题多集中于革命统一战线和孙中山。今后会从不同题型、不同角度进行考查。复习中注意国共合作的必然性、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2)北京政变
(3)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
(4)五卅运动
(5)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试题举例】1925年8月,广州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这支军队与以往各式军队的主要区别是( )
A.重视思想教育,配置专职政治干部
B.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
C.实行征兵制,提高军队素质
D.通过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
【答案】A
【解析】本题形式上考查的是国民革命军,实际上考查的是黄埔军校的特点,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925年创办的国民革命军以黄埔学生为基础,并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而黄埔军校的主要特点就是将政治教育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而且国民革命军中,许多共产党员在军队中担任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由此可知,国民革命军注重思想和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正确答案为A。
5.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导读】本考点在高考中的分值比重较小,且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估计这种状况将继续保持,可作一般了解。
(1)北伐军胜利进军
(2)工农运动的发展
(3)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导读】本考点在近年高考中出现频率较低,分值较小。建议复习时着重理解大革命的历史功绩、失败的原因教训和对以后中国革命的影响。
(1)帝国主义的干涉
(2)"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3)"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4)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六、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导读】复习时,要注意掌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具体过程,了解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具体措施。本考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考查的重点是秋收起义、土地革命。考纲列出的本考点与教材内容差异较大,要求依据考纲的要求,逐一对照复习并掌握。
(1)工农武装起义
(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4)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试题举例】(2008·四川卷)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
A.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
B.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给农民,不允许土地买卖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
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进行土地革命即从地主手中没收土地分给农民,使农民既能使用又能支配,故而A、B、C均可排除。
2.日本大举侵华
【导读】日本侵华是近年高考的热点和重点,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和中国人民的抗日,题型有选择题与材料题。在复习中要注意掌握日本分化的原因、此阶段中国人民抗日的特点。
(1)九一八事变
(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3)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3.红军的战略转移
【导读】近年,本考点在地方卷中有所命题,而在全国卷中,命题较少。复习时应重点把握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长征及长征精神。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导读】近年,主要考查本考点中的抗日统一战线,而其他知识点命题较少。复习时,除了掌握华北事变、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外,还要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角度,把握国共两党关系的调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等内容。
(1)华北事变
(2)瓦窑堡会议
(3)"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
【导读】本考点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几乎没有命过题。在复习中,重点掌握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的史实和历史意义,应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纳入国共关系专题来把握。
(1)七七事变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试题举例】(2008·重庆卷)
蒋介石的庐山讲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该讲话发表于( )
A.华北事变之前 B.西安事变之前
C.七七事变之后 D.八一三事变之后
【答案】C
【解析】"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确定准备抗战方针,"八一三事变"后,发表自卫宣言,准备抵抗暴力。故选C。
(3)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
【导读】本考点近年高考命题不多,在复习时应重点掌握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所犯下的罪行。
(1)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
(2)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
(3)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导读】本考点在近年高考中命题不多,从国共关系走向第三次合作来看,应重点掌握国民党正面战场所做出的贡献。
(1)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
(2)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导读】本考点对教材中有关中共抗战的内容进行了整合,从而使知识点更加系统化。中共坚持抗战是近年高考的热点,题量大,覆盖面广。中共坚持抗战、根据地建设、抗战的国际地位等,还会变换角度反复考查。命题时可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系起来考查。
(1)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3)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
(4)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
【试题举例】(2008·全国文综卷Ⅰ)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不禁止地主、富农、国民党员参选议员"。这说明陕甘宁边区( )
A.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B.接受国民政府直接领导
C.实现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D.组建了多党联合政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抗日根据地党的政策的认识。边区政权组织建设遵循的是"三三制"原则,题目所述就是"三三制原则"的体现,其目的是加强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陕甘边区政府指挥敌后战场的抗日斗争,名义上接受国民政府的统一领导;1937年9月,随着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合作就已实现;边区的抗日政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建立的政权,并非是多党联合政府。
【试题举例】在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措施中,适应现实要求的经济内容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废除封建债务
C.限制富农经济
D.减轻封建剥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政策。抗战期间,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要服从于民族矛盾。因此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要团结开明地主抗日,又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故选D。
(5)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八、人民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导读】本考点在近年高考中频繁出现,大多是选择题,命题集中在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复习的重点是重庆谈判、双十协定、中共的战略方针。
(1)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
(2)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
【试题举例】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和重庆谈判,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试题中的关键词是"1945年""重庆"。抗战胜利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条道路:一是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光明的道路;一是蒋介石继续坚持独裁内战,黑暗的道路。毛泽东去重庆参加谈判,代表了中国"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的心声,即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3)全面内战的爆发
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读】本考点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结,高考中大跨度的题目往往最后落点在这里。复习的重点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等。七届二中全会有关党风建设方面的内容,是高考考查的热点。系统复习中共各时期的土地政策。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试题举例】(2008·四川卷)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
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
B.实行土地公有制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D.保留富农土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故A项是错误的;B项是在三大改造时实施的;D项是在1950年夏实施的。因此选C。
(2)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
(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4)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试题举例】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与南京有关的历史,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选择题。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则成为中国近代史的终点。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与鸦片战争有关;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有关。
九、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导读】本考点近年高考多有涉及,多以选择题、问答题出现,考查的重点是《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土改。复习时尤其要注意西藏和平解放、三反运动等命题热点以及没有命过题的抗美援朝的意义。
(1)新中国的诞生及其历史条件
【试题举例】(2008·全国文综卷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理解。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尚有遗留;国民党在大陆还有一些残余势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54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表明的是人民当家作主,掌握了国家的权力。
(2)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
(3)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导读】本考点在近年高考中多次出现,以选择题、问答题为主,考查重点是恢复经济的几项重大措施。今年有可能以经济发展专题形式命题。
(1)严峻的经济形势
(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3)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
【导读】近年高考均涉及本考点内容,选择题、材料题、问答题均有出现。命题重点是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一五计划是近年高考的热点。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
(2)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
【试题举例】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A.工商业改造
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立的标志,考查考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社会主义建成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而当时的上海是一个工业城市,所以上海建立社会主义的标志就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导读】本考点是复习的重点内容,要详细牢固地掌握这一时期外交政策及外交成就。
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导读】本考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考查的主要内容是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政策。从命题趋势看,将中共八大纳入"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一专题进行考查,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1)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
(2)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导读】本考点在近年高考中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考查重点为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复习中要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史"专题。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
(3)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
【试题举例】下图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 )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第一个的农业生产情况,考查考生从数据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能力。从题中所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十年探索时期。依据图中所示曲线可知其产量自1958年开始下降,1960年开始逐渐上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9-1961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泛滥,工农业比例失调加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由此可以判断图中曲线描述的是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故B项为正确答案。
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导读】复习时要从整体了解"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历史,并客观评价"文化大革命"。本考点在近年高考中出现较少,可一般掌握。注意把1975年全面整顿与文革后拨乱反正结合起来把握。从备考角度看,老干部及人民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如二月抗争、四五运动是重点。
(1)"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开始
(2)全国夺权和二月抗争
(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
(4)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5)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试题举例】"文革"中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年却出现复苏局面,这是因为( )
A.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B."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遭到毛泽东批评
C."文革"动乱接近尾声
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革时期的经济状况。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开始批判极"左"思潮,着手恢复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开始出现复苏局面。
(6)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
十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伟大的历史转折
【导读】复习时整体把握伟大转折时期徘徊前进中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思想各方面政策和措施。本考点是高考的常考内容,近年考查的是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同一个问题,虽然考过,但换个角度,换个题型,还会再次出现。
(1)在徘徊中前进
【试题举例】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 )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属于考查周年大事试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用排除法。十年动乱结束的标志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的开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拨乱反正的完成是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后。A、B、D均不正确,因此,正确答案为C。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
【导读】本考点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考查的重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内容、实质、作用,多次出现。复习时注意与前面联系,总结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同时注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对外开放的格局。
(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3)改革开放的成就
【试题举例】(2008·全国文综卷Ⅱ)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涉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属于容易题。关键抓住"中小城市增长迅速""主要由于"等信息。A项经济特区设立其作用逐渐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与题意无关。B项乡镇企业崛起与发展符合题意,因为中国中小城市出现发展是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C项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和A项的作用相同,也与题意无关。D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它的直接作用使城市经济生活出现活跃局面,并没有直接推动中小城市迅速增长。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导读】近年考查的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复习时注意党的代表大会中标志性的内容。
4.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
【导读】本考点在高考中很少出现,复习时可作一般了解。着重了解新中国的民族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
【导读】本考点一直是近年高考的热点和重点,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但不排除以材料题、问答题考查的可能。复习中要注意中共对台政策的发展变化,并且与古代维护祖国统一、近代国共关系联系起来把握。
(1)"一国两制"的构想
【试题举例】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答案】D
【解析】本题以材料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20世纪80年代,为实现国家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写入了198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2)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
6.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
【导读】本考点在2007年高考中涉及,复习中要着重了解不结盟政策、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第三部分 世界近代、现代史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1.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导读】本考点近年在地方卷中都有所命题,但全国文综卷中几乎没有出现过题目,考查时多以选择题出现。在复习时,重点掌握新航路的开辟意义中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试题举例】(2008·北京卷)
"价格革命"给16世纪的欧洲带来的变化有( )
①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②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 ③封建主势力加强 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此题属于基础题,只要学生能够准确记忆价格革命的相关影响就能够准确选择,属于容易题。对于此类题最好的作答方式是采用排除法,因为价格革命使得封建主势力削弱,从而排除③,选择C项。
2.文艺复兴
【导读】本考点的命题率较高,有选择题与材料题,是复习的重点。重点掌握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和新天文学说。
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导读】本考点在近年高考中命题不多。在复习时重点掌握政党制度的出现、《权利法案》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1)革命的背景与进程
(2)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试题举例】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革命",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来则多指政治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
A.汤武革命/"光荣革命"
B."光荣革命"/工业革命
C.汤武革命/"文化大革命"
D.工业革命/"文化大革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革命的含义。解题时,首先要弄清楚"改朝换代""政治体制变革"的含义。"改朝换代"是指推翻旧的王朝建立新的王朝,但政权的阶级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政治体制变革"是指一种新的政治体制代替旧的政治体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业革命是生产力的变化,不符合题干中"革命"的含义要求。"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故也要排除。
2.欧洲启蒙运动
【导读】本考点近年高考中命题较多,有选择题和材料题,是复习的重点。建议掌握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各位思想家的主张及其相同点、不同点,启蒙运动的影响。
3.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导读】本考点在近年的高考中对大革命的命题较多,涉及的内容较全面,题型有选择题和材料题,是常考的考点,但对拿破仑帝国的命题就很少。在复习中要注意《人权宣言》与1791年宪法的比较,要掌握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并与英国、美国、俄国、日本的土地政策进行归纳比较。要掌握拿破仑对内政策。
(1)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
(2)从君主立宪派到雅各宾派
(3)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4.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导读】本考点在教材中分为两节,高考命题的重点在美国独立战争,考查的重点是《独立宣言》与1787年宪法。无论地方卷,还是全国文综卷近年几乎没有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命过题目。在今年的复习中仍然把重点放在美国独立战争,要注意将启蒙思想、《独立宣言》与1787年中有关人权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
(1)英属北美殖民地状况和美国独立战争
【试题举例】有学者指出:"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17世纪的新英格兰已是一个法制国家
B.17世纪的英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
C.美国的民主政治早在17世纪就开始孕育
D.欧洲在17世纪时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A项17世纪时"新英格兰"还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不是一个法制国家;B项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D项文艺复兴开始于14-16世纪的意大利,16世纪时就已影响到英国。故C项符合史实。
(2)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3)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导读】本考点在近年高考命题中,重点在工业革命的影响,有选择题和材料题。在复习时要联系本章后面的内容加强对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同时注意美国与法国的工业革命的情况。
(1)英国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
【试题举例】《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这段描述说明( )
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
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
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被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可知社会中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故B项错误;材料中"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说明当时封建贵族没有告别昔日生活,故C项错误;D项在题干中并未涉及,故排除。18世纪中期资产阶级的"财富日益增长"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正确答案为A。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导读】本考点在2006年的全国文综卷中出现过选择题,2006年地方文综卷或历史单科卷出现过选择题和材料题。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试题举例】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 ( )
A.美英法 B.英法俄
C.美法德 D.英法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分别是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故正确答案为D项英法德。
(2)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