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研发的煤炭催化剂,节煤率最高可达30%
华南理工大学有个学生,本科和硕士阶段两次“跳级”,才23岁就读到了博士。并且,他拥有7项专利,发表过30多篇论文,还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他通过4000多次试验研发的煤炭催化剂,节煤率最高可达30%。
他叫胡大为,在读华工材料学博士学位。
“神奇”小子一路跳级
2002年9月,胡大为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习,这个学习认真刻苦,聪明活泼,又写得一手好字的“苗子”,很快得到学校团委老师的关注和喜爱。
在团委老师的建议下,大为在大学一年级就向学院提出申请“跳级”,学院特批允许他任意选读本科课程。“大一下学期的时候,我就把大二下学期的课程也一起修读了”,大为清楚地记得,那个学期他选修的课程高达30门,课时有冲突时他就选择相对较难的去听,最后他顺利修读完30门课程并且都拿到了不错的分数。大为仅用三年时间就修读完本科所有学分,之后更是一鼓作气考取了本学院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让同窗更为之惊讶的是,这个白天排满课程,夜晚摸黑制图,还能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的同学,在科研方面的天赋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大三那年,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胡大为还成功拥有2项专利,“ 稻壳生产纳米二氧化硅的装置”使稻壳在控温燃烧的条件下生产出纳米二氧化硅,因其创新性、节能实用等特点广受业界瞩目,专利的研发也让这个“神奇小子”名扬校内外。
4千次试验终获成功
大二那年,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胡大为萌生出一个念头:能否研究出一种催化剂用于降低煤炭的着火点、降低煤炭燃烧内耗,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在他的导师胡小芳的支持下,胡大为开始不断地做实验,两年多过去了,他一共做了3000多次实验,但想要的结果一直没出来。
一百多年前,爱迪生分类试验了1600多种不同耐热的材料,最终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批炭丝的白炽灯。为了寻找最合适的催化剂材料,胡大为也试验了千百种材料,最终他从家乡一种高热量的植物果实中得到灵感,实验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后来的一段日子里,他平均每天做10次实验,前后配备了210多种样品,最终得到了一系列高效、安全、便宜的煤炭燃烧催化节煤剂,并且产品的节能效果能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测试。
“高效煤炭燃烧催化剂”能够节煤10-30%,对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项技术在国内尚属罕见,在国外看来也是十分先进的。去年10月,胡大为的发明获得了中华环保基金委员会———上海大众“2008绿动未来”创意类优胜奖。
为保护核心技术的机密性,胡大为和胡小芳教授共同投资,组建了一家科技公司,对外经营和推广催化剂的应用。目前,公司产品已在广东、湖南、江西、河南、黑龙江等地推广应用。胡大为心里有盘账:“去年我国消耗煤炭共计16亿吨,我的催化剂最低可节煤10%,每吨煤按500块钱算,每年至少可节约几百个亿。 ”
多专业成就新锐思维
与治学严谨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相比,年轻的胡大为常常展现出他这个年龄所特有的新锐思维。
胡大为本科与硕士阶段均就读不同的专业,现在的博士专业是材料学,研究方向则是当前最前沿的高科技———功能纳米材料、定型相变材料等。换专业会不会影响专业能力?胡大为说:“就算一个小实验都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创新其实需要有多个专业背景。我本科学机电类,研究生学材料加工工程,这样可以具有比只有材料背景的人更容易解决研究上遇到的很多问题。”
为研制“高效煤炭燃烧催化剂”所经历的4000多次实验,几乎全部由他一个人独立完成。对此,胡大为则表示:“每做一次实验,我都会对实验产生的现象进行记录和分析,比较与上次实验有什么不同。如果由多个人来进行实验,有些特殊现象我可能就错过了。”
如果说催化剂的物质组成是一张“配方”,那么胡大为就是目前世上拥有这张“配方”的唯一的人。胡大为告诉记者,不同地区的煤有着不一样的组成和特性,每一种煤的燃烧催化剂亦有所不同,因此他手中掌握的“配方”已达十数种。他的办公室里,堆满了从全国各地寄来的煤块样本。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的话常常激励着他。“我的实验一直在进行,从来没有间断过。成立公司主要是需要积累一些财富来继续研究工作,以后我会考虑逐步公布我的研究成果,转向无偿使用我们的技术”。 文/图 本报记者 夏杨 通讯员 马燕婷 黄湛 宁鑫斐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福建高考招生信息网所提供的所有高考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