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最受关注的无疑是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因为它不仅是考查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也是折射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高考作文题,不少人习惯于从难易角度来分析,这本无可厚非。不过,沪上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简单的难易判断未免过于功利,因为对考生来说,作文考得好坏是一时的,而他们在习作中能够不断领悟生活的真谛,才是有益一生的。因此,如果从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学语文的角度辨析作文题,可能更有价值。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今年高考,除了河北、河南等省份统一采用全国卷Ⅰ或全国卷Ⅱ外,还有北京、上海、天津等18个省市自主命题,两者相加,共有20种试卷,即20种作文题。
光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李新说,纵观这些考题,尽管形式不同,但贴近生活是共同特征。
于漪认为,学语文不能脱离生活,因为语言是人类生活的结晶,离开了社会背景和生活阅历,语文就会苍白。这种在生活中学习作文的态度,与一切机械地模仿和反复操练无关。对高考作文,押题没有多大意义,考前集中恶补也基本无益,关键是考生要有对生活的感受与感悟能力。
立意高一点表达妙一点
上海市特级教师、市北中学校长陈军说,上海考生要在语文作文考试中取得高分,需要立意高一点、表达妙一点。所谓“高一点”,就是从材料中滤出很有思想性的养分,并作出独到的论断,让人看了产生“以理服人”的感觉;所谓“妙一点”,就是从平时的积累中,找到经典性的呈现办法,并展开独特的论述,让人读了觉得有新意。
他认为,尽管多年来对语文的特性一直存在不同意见,但不论如何,思想性和工具性,人文性和表达性的共存互补,应当是一个认同的大趋势。
如今围绕作文,市面上出的书很多,但为什么许多学生看了之后觉得没多大用处?因为,作文要写得好,观点的积累,表达的丰富以及文字的精到,都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些需要长期修炼“内功”,寄希望于“临时抱佛脚”,显然不行。
思维训练不可忽视
语文特级教师鲁慧茹说,考生都关心高考作文的成绩,这完全可以理解。不过,成绩背后反映出来的考生之间的落差,其实是思维水平的高下。一位语文教研员说,大凡会写一手好文章的学生,并不能说他掌握了多少技巧,而是有着积极思维的底气。
上海卷“丹麦人钓鱼”的作文题与全国卷Ⅰ的漫画作文题,与其说是“阅读与理解”,倒不如说是“思维与磨砺”。高考作文的谋篇,是一个思维的驾驭问题。如果思维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和强度,学生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
鲁慧茹表示,眼下的学校语文教学,似乎在字、词、义等一般理解上用的时间较多,忽视了思维训练,因此学生作文写得既不深刻,又缺少新意。语文素养需要从小培养,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淀过程,需要终身学习。 本报记者 苏军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